【科普+普法】全国无线电管理宣传

发布时间: 2023-05-17 09:05 阅读次数:
【字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无线电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融入各行各业,进入千家万户。


一、什么是无线电,它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的定义,无线电(Radio)是对无线电波(Radio Waves)使用的通称。无线电波是在空间没有人工导引而传播的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且通常频率在3000GHz以下。而频率在3000GHz附近的电磁波既可视为无线电波,亦可视为光波。在我们生存的空间,无线电波无处不在。人们利用无线电波的传输特性实现了信息在空间的传输,发明了无线电报、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等。人们还利用无线电波的反射特性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发明了雷达、无线电遥感遥测、无线电导航定位等技术。人们也利用无线电波辐射的能量来烤熟食品,发明了微波炉等。当前,无线电频谱资源支撑的无线电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无线电技术和应用更加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通信、广电、民航、交通、应急,以及遥测、遥感、射电天文、深空探测等领域发挥了巨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无线电是如何诞生的?

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无线电是利用电磁波在空间辐射实现信息传递的技术手段。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和雷布金在俄国物理化学协会的年会操纵自己制作的无线电收发信机,拍发了“Heinoich.Hertz”(海因里希.赫兹)一词,虽然当时的通信距离中只有250米,但这却是世界上最早通过无线电传送的有明确内容的电报。1897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进行横跨布里斯托尔(Bristol)海峡的无线电通信取得成功,通信距离为14公里。从此,人类无线电通信史拉开了新的帷幕。此后的一百年来,人类社会在无线电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无线电技术经历了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从短波到超短波,再到微波;从模拟方式到数字方式;从固定使用到移动使用各个发展阶段,无线电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电、磁和波有关系吗?

公元前六七世纪,人类就已经发现了磁石吸铁、磁针指南、摩擦生电等现象,但那时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直到十六世纪,人类才开始系统地研究磁和电相关的现象。起初,人们只是把电、磁作为两个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后来经过库伦、高斯、欧姆、奥斯特、安培、法拉第、麦克斯韦等一批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探索,到了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才把磁和电两者关联起来。变化的电场周围会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周围又会产生变化的电场,如此循环往复。变化的电磁场由近及远地辐射,就像水池中的水波一样表现出波的特性,这就是电磁波。波峰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点的波峰数就称为频率。按照电磁波频率或波长排列起来的谱系被称为电磁波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

1993年9月1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这是中国第一部无线电管理行政法规,也是现行无线电管理方面的最高专门行政法规。《条例》颁布后,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无线电管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逐渐形成了以《条例》为主体的无线电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我国无线电管理从最初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逐步发展到目前运用行政、法律、技术、经济手段综合管理的阶段。


可以说,《条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无线电管理机构的职责,凸显了无线电管理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确立了我国无线电管理的基本制度和原则。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无线电管理工作走上了有法可依、依法行政的新历程,开创了现代无线电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新局面,是我国无线电管理依法行政的里程碑。


不过,随着我国无线电事业的飞速发展,《条例》 的不适应之处也显现出来,因此又对其进行了修订。2016年11月11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命令,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条例涵盖了无线电频率管理、台站管理、发射设备管理以及无线电涉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完善了有效开发利用无线电频率的管理制度,减少并规范了无线电行政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利用“伪基站”等开展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惩戒力度,为推动无线电管理各项工作,促进无线电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8条

违反国家规定,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或者擅自占用频率,经责令停止使用后拒不停止使用,干扰无线电通讯正常进行,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信息来源:宜丰县人民政府
【打印本页】 【纠错留言】 【关闭窗口】 分享到:

主 办:宜丰县人民政府 承 办:宜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 0795-2765503

政府网站标识码: 3609240002 备案编号:赣ICP备05000556号 赣公网安备 36092402000001号

网络信息安全举报电话:0795-2991000 举报邮箱:yf_jx@126.com

Top